基础医学湖北省重点学科作为基础特色鲜明的学科,可为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药学、公共卫生、生物学、生物化工、环境毒理学、应用化学、运动医学等学科提供支撑,为我校医学院、护理与医学技术学院、武汉生物医药研究院、交叉学科研究院等发展提供服务。自1958年(原武汉第二医学院)开展医学本科教育以来,至今已有60余年的学科建设积淀。

江汉大学自2000年始即积极与多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点院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迄今已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汕头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从2012年起招收“化学生物技术与工程”硕士研究生,2015年起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9年起招收“基础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础医学部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1人;承担临床医学专硕(含同等学历)的公共必修课、A模块选修课教学,基础医学专硕的学位专业课、选修课教学,基础部近三年培养研究生10余人,培养质量良好。

在学院坚持“打造学科队伍、凝练学科方向,构建学科平台,形成学科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的指导下,学院的基础医学学科在多年医学教育积淀的基础上,逐步成长为一个下属二级学科门类齐备、综合实力较强、学科功能日益完善的一级学科,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一批具有一定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学术成果。2008年,基础医学被确定为江汉大学硕士点建设学科,2010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该一级学科下设的病理与病理生理学二级学科于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10年该学科被评为武汉市重点专科、湖北省重点(建设)专科。近年来,学院着力加强基础医学学科的建设,通过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等举措,逐步完善学科梯队的人员结构,充实和提高梯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重点投入,大力提升学科平台的硬件条件和水平;通过大力支持学术交流访问,扩大该学科的影响; 2013年基础医学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学科队伍较为优秀、结构较合理。现有专职人员78人,其中高级职称28人;具有博士学位64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4人、湖北省产业教授1人、黄鹤英才2人。大力引进和培养造就高层次的学科领军人物。

立足基础医学主干学科和自身特色,凝炼形成了一批具备优势和具有交叉特色研究方向。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目前形成了8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人体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个主干二级学科以及医学生态学、神经生物学、医学生物信息技术3个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新兴前沿基础医学学科。

人体生理学方向围绕癫痫、镇痛、抑郁症等开展研究,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方向围绕胃肠道肿瘤病理学等开展研究,免疫学方向围绕天然物质EGCG和免疫调节,细胞与分子免疫以及肿瘤免疫等方面开展研究,病原生物学方向围绕病原生物感染的致病机制、实验诊断及防治等开展研究,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围绕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细胞生理作用的影响开展研究,医学生态学方向利用毒理学方法,围绕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在动植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阐明环境污染物最终危害人体健康的暴露、作用途径和致毒机理等开展研究,神经生物学方向围绕脑认知功能领域的基础等开展研究,医学生物信息技术方向围绕生物学通路分析、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开展研究。

研究平台设施完备。拥有学科门类较齐全的科研实验室,还可依托于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014年底组建中心实验室,为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科研实验室用房面积达2519.8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200万元,其中单台件价值1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70台套。

科学研究具备较好基础。承担国家自科基金23项、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省市纵向项目106项,总经费1967万元。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发表论文260篇(其中SCI 30篇,重要期刊43篇。开展横向技术合作项目28项,申请专利4项,总经费5907万元。